在刚刚落幕的男篮亚洲杯上,日本归化中锋霍金斯以场均 26 分 13 篮板的统治级表现震惊亚洲,菲律宾归化后卫布朗利也多次力挽狂澜。这些归化球员的高光表现,再次引发了关于中国篮球发展路径的激烈讨论。但正如中国篮球名宿巩晓彬在《中国榜样》节目中所言:"归化或许能带来短期成绩提升,但中国篮球要想保持永久竞争力,必须依靠扎实的青训体系。" 这一论断,直指中国篮球发展的核心命题。
当前亚洲篮坛正掀起一股归化热潮,本届亚洲杯 9 支球队拥有归化球员,卡塔尔的古德温、沙特的拉赫曼等球员均在首秀中砍下 30 + 数据。这种现象背后,是各国试图通过 "捷径" 提升竞争力的普遍心态。日本男篮正是凭借霍金斯的加盟,补足了内线短板,不仅晋级巴黎奥运会,更在亚洲杯中展现出碾压级实力。
但归化的光鲜背后暗藏危机。以中国足球为例,2019 年归化 6 名球员耗费超 8.7 亿元,最终却未能实现世界杯出线目标。篮球领域同样如此:归化球员与本土体系的融合需要时间,且可能挤压年轻球员成长空间。巩晓彬尖锐指出:"我们不能像有些球队那样,归化后反而打乱了自身的战术节奏。" 更重要的是,过度依赖归化会削弱本土篮球文化的认同感 —— 当青少年看到国家队主力多为外籍面孔,难免对自身发展路径产生迷茫。
中国篮球青训的问题,在《青少年篮球赛事数据报告》中暴露无遗:U18 球员挡拆持球比重仅为 16.6%,中距离出手占比却高达 34%,与世界篮球 "魔球化" 趋势严重脱节。这种技战术断层,折射出训练理念的滞后。前国手张庆鹏直言:"我们的青少年比赛更像是身体天赋的较量,缺乏对个人进攻技巧的打磨。"
基层教练水平参差不齐是另一大痛点。北京某非传统篮球校教练坦言,每周仅一次训练课,且队员多为初二、高二学生,全年仅参加一场正式比赛。这种碎片化训练模式,与欧洲 "每周 20 小时专业训练" 的体系形成鲜明对比。更严重的是,专业队青训同样面临困境:北京首钢青年队因训练条件简陋,曾出现试训球员看一眼宿舍便离队的尴尬局面。
巩晓彬的观点得到了政策层面的呼应。2025 年 3 月,中国篮协明确提出 "修订青少年训练大纲、选拔优秀青训教练、实施赛事体系改革" 三大举措,并计划建立海外培养交流机制。这种顶层设计,为青训改革提供了制度保障。
必一运动官网在具体实施层面,需从三方面着力:
西班牙拉玛西亚青训营的成功,为中国提供了宝贵经验。这座培养出梅西、哈维的 "足球圣殿",通过统一的战术理念(tiki-taka)、世界一流的设施和从小抓起的文化认同,实现了人才的持续输出。同样,美国 NCAA 每年向 NBA 输送超 50 名新秀,其 "教育 + 竞技" 的模式,既保证了球员文化素养,又形成了完整的人才输送链。
中国篮球完全可以探索本土化路径。例如,在 U 系列国家队引入欧洲教练团队,同步开展战术标准化训练;建立球员数据库,跟踪记录青少年成长轨迹。正如巩晓彬所言:"我们有能力培养出自己的优秀球员,关键是要找到正确的方式。"
当日本球迷为霍金斯的暴扣欢呼时,我们更应看到其背后 JBA 联盟完善的青训体系;当菲律宾依赖布朗利续命时,我们更应反思本土后卫培养的不足。归化或许能带来一时风光,但中国篮球的未来,终究要靠李悦洲、张博源这样的本土新星支撑。正如姚明在两会期间强调的:"没有体育的教育不完整,离开教育的体育不牢固。" 唯有将青训作为 "百年工程" 来抓,中国篮球才能真正实现从 "归化依赖" 到 "人才井喷" 的蜕变,在世界篮坛重塑大国风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