8 月 12 日,广州珠江畔的二沙岛体育公园成为欢乐的海洋。随着 2025 年全国残特奥会开幕进入倒计时 100 天,一场以 “追梦大湾区 出彩人生路” 为主题的特奥嘉年华在此火热开启,200 余名残障人士与志愿者、市民共同参与,用汗水与笑容勾勒出残健共融的动人图景。
活动现场设置了三大体验区,将专业赛事与大众参与巧妙结合。在十五运会和残特奥会项目体验区,旱地冰壶、盲人门球、轮椅篮球等竞技项目吸引了众多目光。肢残人士李明(化名)坐在轮椅上,专注地推动冰壶划过地面,当冰壶精准停在目标区域时,他兴奋地与队友击掌相庆:“这是我第一次接触冰壶,原来运动可以这么酷!” 一旁的盲人门球场地,视障运动员在引导员的指令下,凭借听觉判断球的轨迹,每一次成功拦截都引发阵阵欢呼。
群众推广项目区则充满轻松氛围。飞镖粘粘球挑战中,听障女孩小张通过手势与志愿者沟通,精准投掷赢得全场掌声;羽毛球颠球区,肢残人士老王用特制握拍器稳定球拍,连续颠球 30 次的成绩让围观者惊叹。而在趣味项目区,腰间抖球、沙包入圈等游戏让参与者笑声不断,一位唐氏综合征青年在志愿者协助下完成 “石头剪刀布” 挑战后,举着奖品蹦跳着说:“我赢了!我还要玩!”。
本次活动不仅是一场体育狂欢,更是科技助残成果的集中展示。二沙岛体育公园经过全面无障碍升级,新增 2398 个爱心座席、305 间无障碍卫生间,配备手语翻译系统、闪光门铃等设施,让残障人士 “进得来、行得畅、用得好”。现场还启用了全国首个五位一体服务平台 ——“粤辅通” 小程序,残障人士通过手机即可获取场馆导览、辅具借用等服务,实现需求 “随时响应、立即服务”。
在科技助力下,竞技体验更趋专业。例如旱地冰壶项目采用压力感应装置,实时显示投掷力度和角度,帮助运动员调整动作;盲人门球引入超声波定位技术,让视障选手更精准地感知球的位置。这些创新不仅降低了残障人士参与运动的门槛,更让他们感受到科技带来的尊严与便利。
作为粤港澳三地联合承办的残特奥会预热活动,此次嘉年华承载着更深层的意义。广东省残联负责人表示,倒计时 100 天既是赛事冲刺的号角,也是三地协同发展的新起点。目前,广东赛区 36 个场馆全部达到国家无障碍标准,22 个场馆与十五运会共用,赛后将继续服务市民。香港、澳门的志愿者团队也通过线上平台参与活动策划,未来将在赛事期间提供跨境服务支持。
活动现场,粤港澳三地残障人士代表共同启动 “湾区特奥梦想基金”,该基金将用于支持三地残障青少年体育发展。澳门肢残人协会会长何先生通过视频连线表示:“体育是跨越地域的语言,期待 100 天后与内地同胞共赴盛会。” 这种协同不仅体现在赛事筹备中,更融入城市治理的细节 —— 深圳启动 277 个重点点位无障碍整治,广州提出 “零障赛区” 理念,珠海酒店配备盲文菜单,三地正以 “绣花功夫” 打造包容友好的城市环境。
特奥运动的魅力,在于让每个生命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舞台。来自银川的短道速滑运动员吴佳慧,曾因中度智力障碍被认为 “前途灰暗”,却在特奥训练中展现天赋,最终在世界冬季特奥会上斩获两金一银。她在活动视频中鼓励参与者:“冰刀划过的痕迹,就是梦想的形状。”
这样的故事在活动中不断上演。广州聋人学校学生组成的轮椅篮球队,经过三个月集训首次公开亮相,尽管动作略显生疏,但团队配合的默契让观众动容;一位脑瘫青年在辅助行走器帮助下完成 50 米 “冲刺” 后,流着泪说:“原来我也可以跑起来!”
必一运动官网正如国际特奥会的口号 “勇敢尝试,争取胜利”,这场嘉年华不仅是竞技的赛场,更是残障人士突破自我、融入社会的桥梁。活动结束时,200 余名参与者在珠江边放飞写满心愿的纸飞机,其中一架飞机上的字迹格外醒目:“100 天后,我们还要在这里,一起飞翔。”
活动背后,是社会各界的温暖支持。广东狮子会组织全省 301 支服务队近万名志愿者参与筹备,他们不仅提供现场协助,更开展专项培训,确保服务 “专业而有温度”。一位志愿者在培训日志中写道:“真正的尊重,是蹲下来与他们平视,用他们熟悉的方式沟通。”
市民的热情参与同样令人感动。活动当天,数百名普通市民自发加入 “体验者” 行列,与残障人士组队完成挑战。一位带着孩子的母亲说:“带她来不是为了同情,而是让她明白,每个人都有权利追求热爱。” 这种全民共融的氛围,正是残特奥会 “平等、融合、共享” 理念的生动实践。
当暮色降临二沙岛,体育公园的灯光次第亮起,映照着残障人士与志愿者携手离去的身影。这场倒计时 100 天的盛会,不仅是对赛事的预热,更是对城市文明的检阅 —— 它让我们看到,当科技、人文与体育深度融合,每个生命都能在阳光下绽放异彩。而 100 天后的粤港澳大地,必将以更包容的姿态,迎接一场属于全体中国人的 “生命礼赞”。